到過成都的朋友一定對武侯祠非常有印象,“丞相祠堂何處尋,錦官城外柏森森?!蔽浜铎羰鞘裰腥嗣窦o念諸葛亮的地點,也是三國文化遺跡的源頭。
那么為什么諸葛亮會被稱為武侯呢?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曾被封為武鄉侯,認為武侯是武鄉侯的縮寫。這就大錯特錯了。
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武鄉侯。
春秋以來,天子之下分封諸侯王的爵位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,但是這些都是有大面積封地的諸侯王才有的。
因此到了漢朝,在這些爵位下面,又添加了縣侯、鄉侯、亭侯,用來封賞有功的臣子,表示他們能享受這一個縣、一個鄉、一個亭的俸祿。
而諸葛亮在當丞相時,因為有功,被封賞了漢中武鄉這個地方的侯。
可以對比一下我們熟悉的關羽,在被迫暫時投靠曹操的過程中,上陣親自斬殺了顏良,大破袁紹軍隊。
曹操大喜,上表漢獻帝,讓漢獻帝封了關羽做壽亭這個地方的侯。
盡管亭侯只是一個最小的侯,但因為是漢獻帝親自封賞的,他一直非常珍重,到哪里都要強調自己是漢壽亭侯,后來劉備稱帝以后,追封關羽,都沒有更改漢壽亭侯的稱號。
話說回來,武鄉侯是武鄉這個地方的侯,因此是絕對不能縮寫為武侯的。
那么武侯是怎么來的呢?在諸葛亮去世以后,劉禪給他評定謚號時,由于諸葛亮對內能平定 南蠻,保全疆土;對外六出祁山,征戰北方,因此選擇了武這個謚號。
需要注意的是,單一個“武”字,并不是一個100%夸贊的謚號,武也可以有窮兵黷武、勞累百姓的含義,先漢的漢武帝就是因為晚年多次發兵征戰匈奴,導致民生疾苦才被謚為武。
杜甫在《兵車行》中寫道:“邊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開邊意未已。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,千村萬落生荊杞?!倍鸥P下的武皇正是指漢武帝。
很明顯劉禪也考慮到了這一點,因此又在武前面加了一個忠,最終給諸葛亮謚號為忠武侯,但后世還是通常簡稱為武侯。
因為諸葛亮的原因,忠武這個謚號成為了為人臣子中最令人尊重的謚號,后世中,平定安史之亂再造大唐的郭子儀,開辟楊家將傳奇的楊令公楊業,抗金名將韓世忠,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常遇春,都被謚為“忠武”。
但提到武侯,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諸葛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