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書記載,唐朝晚期的詩人孟郊性格孤僻,早年一直到處漂泊隱居。
他與“推敲詩人”賈島一樣,都是有些“軸”的人——終身苦吟不善與人交往,但卻很有才華。二人都曾得到名家韓愈的賞識。
孟郊41歲才開始考進士,連著考了三次直到46歲才考中。而他這些考試都是在母親的命令下參加的——“奉母命”。51歲時,他又再次“奉母命”參加了銓選——一種選拔文武官員的考試。
由此可見,孟郊母親對兒子十分慈愛,但又一直監督他學習和進步。即使兒子已過了“不惑”和“知天命”之年,老母親也一直監督著兒子考學、考官。
孟郊直到五十多歲才得到一個溧陽縣尉的小官,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,于是便將母親接來同住。
這時的他,深深感覺到母親的慈祥,母愛的偉大,于是寫下了一首感人至深的《游子吟》:
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。
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
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
這是一首五言古詩。
前兩句用白描式的敘述,寫了母親為遠行的兒子縫制衣服的情景?!笆种芯€”和“身上衣”相對應,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慈母的光輝形象。
第三句則點出了縫衣的原因和縫制的質量。兒子要出門遠行了,母親得知這趟出行時間較長,恐怕途中衣衫破了,所以針腳縫得密密麻麻?!懊苊芸p”和“遲遲歸”又是對應的。
前兩句中分別有這兩處對應,使得詩句更加好記,且朗朗上口。
最后兩句是全詩的主旨,把上述四句描寫的情景給以總結和升華,彰顯出兒子的感激,以及母愛的偉大:
兒女的孝心像區區小草般微弱,母愛則如春暉普澤般溫暖且年年照耀大地。兒女其實不能報答母愛于萬一。
中華民族歷來是崇尚孝道的民族,孝子賢孫層出不窮;也出現了“孟母三遷”和“岳母刺字”等母親教子有方的故事。
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所代表的子女對慈母的愧疚,正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念的體現。所以這首詩頗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,得以長久流傳。